上半年全國共發(fā)生地質災害2232起
2016年07月12日 9:0 2873次瀏覽 來源: 中國礦業(yè)報 分類: 地質礦業(yè) 作者: 李平
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廣華在近日舉行的2016年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上稱,今年上半年,全國共發(fā)生地質災害2232起,造成191人死亡失蹤,比去年同期增加75%。
據(jù)介紹,進入7月份以來,地質災害又造成90多人死亡失蹤。不過,雖然前階段受降雨因素影響,地質災害多發(fā)頻發(fā)群發(fā),但經過各地的共同努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記者了解到,上半年,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43起,避免人員傷亡3497人。
根據(jù)氣象部門預測,今年主汛期全國降水總體偏多,主要多雨區(qū)位于江南、江淮、黃淮、西南、東北等地,臺風登陸偏晚、個數(shù)略偏少,但強度偏強,并可能深入內地。進入7月后,部分地區(qū)強降雨天氣仍將持續(xù),防災形勢十分嚴峻。
受前期強降雨影響,南方很多地區(qū)山體和土壤已飽和,在強降雨天氣的持續(xù)影響下,很有可能造成嚴重地質災害,前階段降雨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下一步降雨帶可能向重慶、四川、云南等地轉移。
“這些都是我國地質災害隱患最為發(fā)育的地區(qū);北方地區(qū)和前期降雨較少的地區(qū)土體疏松,一旦發(fā)生強降雨更易引發(fā)地災,對此必須高度重視。”王廣華特別強調。
王廣華就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地災防治工作提出了六點要求:一是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二是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和評估;三是進一步做好預警預報和群測群防;四是進一步做好臨災應急避險;五是進一步做好應急值守和專家駐守;六是進一步做好溝通協(xié)調與監(jiān)督檢查工作。
“雖然前一階段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廣華在7月8日舉行的2016年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上作出如此判斷。
根據(jù)國土資源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今年上半年,全國共發(fā)生地質災害2232起,造成191人死亡失蹤,比去年同期增加75%。進入7月份以來,又有90多人因地災死亡或失蹤:7月1日貴州大方縣山體滑坡造成23人死亡;湖北黃岡市連續(xù)發(fā)生多起地質災害,造成7人死亡失蹤;7月4日,貴州銅仁市連續(xù)發(fā)生多起地質災害,造成14人死亡失蹤;7月6日,新疆喀什葉城突發(fā)特大型泥石流災害,35人遇難。
面對今年嚴峻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張高麗副總理等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針對今年異常的氣候情況,做好地質災害防范工作。
7月6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從南方防汛一線回到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指示盡快召開一次全國性視頻會議,認真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新的要求。
7月7日,汪洋副總理主持召開了國家防總全體會議,要求大家緊急行動起來,立足防大汛、搶大險、救大急,以人為本,依法防控、科學防控、群防群控,全力以赴做好應對工作。
按照姜大明部長的要求,王廣華代表國土資源部黨組就落實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指示精神、全國防總全體會議有關部署,對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他要求各地要全力做好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前一階段地災防治取得積極成效
今年受極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我國極端天氣頻現(xiàn)。入汛以來已經出現(xiàn)22輪強降雨過程,降雨量為1954年以來最大,降雨區(qū)范圍廣、強度大,導致部分省份地質災害多發(fā)頻發(fā)。
國土資源部黨組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姜大明部長多次要求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在異常氣候條件下,地質災害工作要更加周密、更加扎實、更加有效,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為此,國土資源部狠抓地質災害防治不放,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工作部署。在與氣象局、地震局共同開展趨勢預測會商、研判形勢基礎上,4月召開全國視頻會議進行全面動員部署,5月召開全國地質災害防治現(xiàn)場經驗交流會,6月召開三峽庫區(qū)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座談會,對全國和重點地區(qū)的汛期工作再動員、再部署。今年上半年,國土資源部共30多次發(fā)文、發(fā)電,就加強地質災害評估和監(jiān)測預警等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二是狠抓督促檢查。成立工作組,先后到湖北、湖南等12個重點省份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督促地方做好防汛準備,完善防災減災體系,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宣傳到位。
三是狠抓預警和應急值守。5月聯(lián)合氣象局啟動國家、省、市、縣四級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覆蓋全國31個省(區(qū)、市)、303個市、1578個縣。上半年,國家層面發(fā)布預警信息71條。全國3000名應急專家在各地分區(qū)指導和駐守,專業(yè)隊伍包縣、包鄉(xiāng)提供技術服務。
四是狠抓應急演練和宣傳培訓。舉辦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暨應急技術培訓班,并在全國集中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演練和宣傳教育培訓活動。今年以來,已組織應急演練5640場,參加演練42.4萬人,組織培訓5235場,培訓57.6萬多人。
“各地國土資源部門按照國土資源部的部署,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防災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王廣華說,雖然前階段受降雨因素影響,地質災害多發(fā)頻發(fā)群發(fā),但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比如:6月19日,湖南湘西龍山縣石牌鎮(zhèn)上母村發(fā)生泥石流,由于預警到位、撤離果斷,避免了35戶158人的傷亡。6月5日,陜西安康旬陽縣趙灣鎮(zhèn)王莊村發(fā)生山體崩塌,由于信息上報及時、采取措施果斷迅速,避免了68人傷亡。
記者從國土資源部了解到,上半年,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43起,避免人員傷亡3497人。
當前地災防治面臨嚴峻考驗
“雖然前一階段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王廣華坦承。
根據(jù)氣象部門預測,今年主汛期全國降水總體偏多,主要多雨區(qū)位于江南、江淮、黃淮、西南、東北等地,臺風登陸偏晚、個數(shù)略偏少,但強度偏強,并可能深入內地,進入7月后,部分地區(qū)強降雨天氣仍將持續(xù),防災形勢十分嚴峻。
受前期強降雨影響,南方很多地區(qū)的山體和土壤已經飽和,在強降雨天氣的持續(xù)影響下,很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地質災害,前階段降雨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下一步降雨帶可能向重慶、四川、云南等地轉移。
“這些都是我國地質災害隱患最為發(fā)育的地區(qū);北方地區(qū)和前期降雨較少的地區(qū),土體疏松,一旦發(fā)生強降雨后更易引發(fā)地災,對此必須高度重視。”王廣華特別強調。他說,地質災害的發(fā)生既與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有關,又受到采礦、修路、建房等人為活動影響,成災機理復雜,具有隱蔽性、突發(fā)性和動態(tài)變化的特點,防范難度極大。
王廣華指出,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還是世界性難題,最有效的辦法,仍然是多走勤看,發(fā)現(xiàn)問題就嚴防死守,一有動靜就迅速撤走。
“我國地質環(huán)境脆弱,極端性氣候事件較多,人為工程活動強烈,地質災害時有發(fā)生。”王廣華介紹,中央領導同志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越來越重視、批示越來越多,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
此外,“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等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各界對地質災害防治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要求也越來越高。”王廣華說,電視、網絡中關于發(fā)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新聞特別多、報道的速度特別快,這說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認同,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做好工作的動力。
不過,王廣華也承認,目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還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
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精度、廣度、深度不夠,隱患認識不清、判斷不準,有些地方,調查出來的隱患點沒有發(fā)生災害,造成人員傷亡的卻又是調查沒有發(fā)現(xiàn)的。
二是部分企業(yè)、施工單位對防災重視不夠,工作中還存在災情險情分析判斷不夠準確、報告不及時、防災措施不到位等問題。
三是防災體系尚不健全。特別是地質災害多發(fā)易發(fā)的山地丘陵區(qū)縣(市、區(qū)),缺人員、缺機構、缺經費、缺技術支撐等情況仍不同程度存在。
四是不少地方防災經費沒有得到落實,對如何主動防災研究不夠,對依法加強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評估和治理重視不夠,防災措施不能落實到位。
五是全國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設備研制開發(fā)及應用等問題還比較薄弱。
“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下一步工作中認真予以研究解決。”王廣華指出,面對嚴峻的形勢,各地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組織上嚴密覆蓋,工作上不留死角,把工作做在前面、落到基層,盡心盡力做好今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全力以赴做好汛期地災防治
“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高度重視,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部署、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要全力投入、直接抓,要立足防大災、搶大險,從最不利情況的準備出發(f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和辦法,全面做好各項工作。”王廣華指出。
他就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六點要求:
一是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必須堅持依法防控、依法履責。要明確地方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的主體責任,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qū)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要求,落實相關部門的防災責任,要按照“誰建設、誰負責,誰引發(fā)、誰治理”的原則落實廠礦企業(yè)、施工建設單位等的防災主體責任。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切實擔負起責任,在當?shù)攸h委政府統(tǒng)一領導下,加強組織協(xié)調、加強指導監(jiān)督,層層落實責任,細化落實措施。
二是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和評估。加快推進地質災害多發(fā)易發(fā)地區(qū)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在此基礎上,強化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復查工作。重點調查城鎮(zhèn)、鄉(xiāng)村等人口密集區(qū)、鐵路和公路等交通干道沿線、礦山采空區(qū)以及已查明的隱患點等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域,不留死角、不留盲區(qū)。既要調查已發(fā)現(xiàn)隱患點的變化情況,也要調查是否出現(xiàn)新的隱患點。針對發(fā)現(xiàn)的重大隱患,要組織有經驗的專家開展咨詢會商、多方論證,必要時采取勘查等工程措施,搞準成因和成災模式。依據(jù)結果修改、完善已建立的地質災害防治數(shù)據(jù)庫,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絡,有針對性地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明確啟動標準,確保一有臨災前兆,能妥善應對。
三是進一步做好預警預報和群測群防。與氣象、水利部門密切合作,使強降雨、暴雨、水情等預報預警信息能夠迅速、及時、準確地傳遞到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的廣大干部和群測群防監(jiān)測員,確保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進入應急狀態(tài)。各地充分利用好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這個宣傳窗口,使之成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發(fā)令槍”和“信號樹”。群測群防是有中國特色的地質災害防災手段,多年來,在避免人員傷亡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要大打群眾戰(zhàn)爭,將群測群防納入地方政府統(tǒng)一領導,通過提高科技含量、組織知識培訓、給予經濟補助等手段,不斷強化群測群防監(jiān)測員的責任心和工作能力。
四是進一步做好臨災應急避險。做好臨災應急避險是避免人員傷亡的有效手段。要以“寧可十防九空,不可一日落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tài)度,面對災害,不能作“滑與不滑、崩與不崩、轉移與不轉移”的猜測或博弈,必須果斷先全部撤離再說。對威脅10人以上的隱患點,必須不打折扣地每年開展一次應急演練。大力宣講成功的應急避險經驗,要讓所有群眾都知道撤離信號和熟悉撤離路線,正如2014年四川丹巴東谷成功避險案例中老鄉(xiāng)現(xiàn)身說法那樣,讓老百姓閉著眼睛也知道往哪里跑。一旦監(jiān)測和預警信息顯示有險情,就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將避險轉移的要求通知到所有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群眾,不漏一戶、不少一人,按照預先設定的撤離路線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避難場所,并且堅決防止群眾在轉移后再擅自進入危險區(qū)。
五是進一步做好應急值守和專家駐守。應急職守是做好搶險救援和應急處置啟動的前提。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強化值守,確保信息傳遞準確及時。通過抽查、暗訪、點名通報等手段,確?;鶎討敝凳氐轿?。接到災情險情報告后,特別是可能比較重大的群死群傷事件,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的負責同志,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這不是應該不應該、需要不需要的問題,這是必須做的事情。要進一步推廣技術隊伍和專家包縣、包鄉(xiāng)的做法,汛期等重點時段常駐縣鄉(xiāng),隨時待命,指導基層政府做好趨勢的分析研判、預案修訂、應急演練、專業(yè)咨詢和技術支持等各項工作。
六是進一步做好溝通協(xié)調與監(jiān)督檢查工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千家萬戶和方方面面,需要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共同努力。各地尤其是地質災害多發(fā)易發(fā)省份的國土資源部門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當前突出任務狠抓不放,切實加強與建設、交通、水利、教育、安全生產監(jiān)管、旅游等部門的溝通、協(xié)調,支持各行業(yè)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做好相關行業(y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督查、檢查和抽查,確保每項措施都落到實處。特別要避免工作形式化,表面上工作措施樣樣到位,都已按上級文件要求落實,實際上工作不扎實、不細致,真有災害發(fā)生時工作“一抹黑”、“亂糟糟”。
責任編輯:陳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m.jxjad.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